top of page

​主題講座

Keynote Speakers

鄭伯壎.webp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鄭伯壎教授

演講主題:

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

路線與轉折

​10/21(六) ,9:00-10:00

葉光輝.webp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光輝教授

演講主題:

從全球視角建構本土心理學理論:兩種認識論的應用

​10/22(日),​10:40-11:40

周愫嫻.jpg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周愫嫻教授

演講主題:

隨機殺人案倖存者回應死亡之必須

10/22(日),13:15-14:15

錨點 1

主題演講(一):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路線與轉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鄭伯壎教授

 
 
 
 
鄭摘要

        組織行為(OB)研究在台灣已經超過了半世紀,值得反思過往選擇種種研究路線的理由及其中的創新與轉折。早期研究者大多認為現代化之路只有一條,必須向美國與西歐學習新知,而採取文化中立主義的立場,認為OB的法則應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需要積極引進與仿效。於是,採行客位化追隨路線成為時尚,即使當時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OB具有權變特性,需要重視情境脈絡的作用。在此思維下,再加上東亞經濟的表現亮眼,跨文化比較路線乃受到重視,透過比較台灣OB是否與西方有所異同,以檢證西方理論之跨文化適用性。可是這種作法,並不足以掌握文化鑲嵌下的OB,因而,在本土心理學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展開本土化探索路線,而彌補了OB研究版圖缺乏東方觀點的缺憾;接著,再進行整合東方與西方觀點的全球化對話路線,促使OB思維更具全球普遍性與地域特殊性。除此之外,解決實際問題仍是OB研究的終極目標,因而,需要採行行動化實踐路線,透過行動研究協助經營實踐,以確定理論的實際效用。在熟練各種研究路線之後,就會更加理解OB知識的創發,需要採行全方位、全循環的細緻考察,透過探索、開發及實踐的歷程,方可同時掌握理論與實務、發想與證據,以及學術與助人的旨趣,進而提升人類福祉,促使組織邁向永續。

        多數非西方研究者將本土心理學運動視為一場全球性智性運動,旨在抵制西方主流心理學長期占據人類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知識霸權。然而,除了抵制西方主流心理學知識霸權,對非西方學者而言,更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非要構建本土理論或進行本土研究。此問題的答案通常是,西方主流心理學現有的理論和構念無法有效解釋或釐清自己在其他文化中所觀察到或想要闡述的在地心理與行為現象。為了找到最貼切的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在地心理與行為現象,建構本土(新)理論或構念將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換言之,在地心理與行為現象奠基於真實世界,它們需要被探索和釐清,而非強加套用現有的西方主流理論和構念來解釋。由於在地觀察到的心理與行為現象是學術界用以建構理論和構念的前提,研究者若無法恰當捕捉特定現象或行為在不同文化間的細微差別,自然難以意識到需要創建本土理論或構念來說明它們的差異。基於探索真實生活世界的本土心理學運動代表一種「知識創新的持續發展歷程」,目前最常被運用於構建本土理論或進行本土研究的方法是主位取向研究法,意指透過文化內部成員的視野觀點,來詮釋特定文化下的心理與行為現象。主位視角取向的目標是,通過人類學式的文化沉浸體驗來充分理解所研究文化的心理與行為現象。本演講將進一步區分兩種不同方法:反思性主位法(reflective emic approach)和反身性客位法(reflexive etic approach),並詳細闡述這兩種方法在全球視角下建構本土心理學理論的應用方式。有抱負的本土心理學者必須能整合多種典範視角,以隨著周遭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調整既有理論,持續深化理論以應對全球脈絡變遷帶來的需求。

主題演講(二):從全球視角建構本土心理學理論:兩種認識論的應用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葉光輝教授

 
 
 
葉摘要

          本講目的闡釋隨機殺人案件倖存者(兩位死亡者之家屬,一位存活被害人)對死亡事件被公共化之情緒與「了結」( closure)之心理需求。第一個重點是邀請受訪者說出面對突發死亡或生命瀕死經驗,整理後共有六種情緒狀態。但倖存者如何回應此類情緒?講者認為與死亡種類有關,故演講第二個重點分析死亡種類。一般而言,死亡多數是家族或私人事件(如疾病、老死、親人相殘、自殺),但也有公共事件(如戰爭死亡、公共意外事件),一但成為公共事件,事件會成為社會符號,亡者與倖存者個人性消失。以殺人案件為例,官方統計顯示七成殺人案件為熟識者相殺,均屬有跡可循事件,但隨機殺人案件雖仍以殺人罪為法定要件,其死亡必然被公共化。第三個重點會處理倖存者如何面對親屬被害死亡之公共化?講者認為除創傷、補償、撫慰支持、司法判決、社會正義等傳統論述外,尚有回應公共死亡之心理需求,講者稱為「了結」(closure),亦即明知可能找不到被殺害原因之答案,也必須要回應。最後,從倖存者的社會生活與六種情緒恢復程度來看,不論哪種方式,有所相應者,恢復情況較佳,惟因死亡事件已被公共符號化,倖存者的心理傷口隨時會被社會再度提醒。

主題演講(三):隨機殺人案倖存者回應死亡之必須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周愫嫻教授

 
 
周摘要

02-336639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臺大心理系南館S208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TU, No. 1, Sec. 4, Roosevelt Rd., Taipei (10617), TAIWAN

©2019 by 台灣心理學會.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